-

政务APP不能成为“手机上的形象工程”

南方都市报 马涤明 2018-02-13 08:43:00
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不少地方也跟上了“流行”趋势,纷纷推出手机政务软件,提出“让群众少跑腿,让数据多跑路”。原本是树立政府形象的好事,但一些政务软件却问题百出,备受诟病。指尖上的便民工程,变成了形象工程。(2月10日央视新闻)

政务APP,各地都没少花钱,但却不好用,甚至无法使用;某省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跟暗访记者直接挑明了说:“这款软件办不了事,办理不行、申报都不行。谁告诉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?”宣传上明明是说,“让百姓少跑路”,百姓真的想少跑路,要使用政务APP时,政府部门却觉得奇怪,问“谁告诉你的”;闹了半天,所谓的“手机电子政务”又成了一种形象工程,内部的宣传游戏。

摆设的东西,钱却没少花。记者调查发现,每一款政务APP软件的开发成本都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,并且后期还有高额的运营费用。斥巨资建设的政务APP不好用,很多政府部门的回答都是说“还没弄好,还在建设当中”。但对外却宣称“互联网+政务”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,纷纷在官网上亮出自己的成绩单。记者尝试点击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的政务软件发现,每点击一次,浏览量便增加十多次;而该软件首页的成绩单上显示,这款政务软件上线不到一年,访问量2.6亿,下载量超过千万。正事干不好,造假有一套,这种病症怎么才能治好?

而正事之所以干不好,可能是压根就没想往好了干:一家承揽政务APP的软件开发商向记者透露,据具体负责政务软件的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讲,上面要求必须要做,但领导说,首先解决有无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只要先有了,就OK了。能不能用、好不好用,官员们并不在意。而上线已超过一年的政务APP仍在“建设中”,并且看样子可能会长期处于“建设中”,这种状态分明是官员态度的生动写照。

建设政务APP,不缺钱,不缺政策,且这种“互联网+政务”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,官员们为什么就没有积极性,仍以形象工程赶时髦,造假应对上级?专家认为,一些官员只满足于跟风、数据亮丽、能应付上级考核。而我认为,电子政务形象工程的背后,更大的问题恐怕是某些观念的“执着”,比如习惯了权力的优越感——电子政务是两头不见人的,群众跑腿越少、数据跑腿越多,权力的含金量也越低。再就是,一些领导对于技术进步的不适应,而又懒于学习,因而不希望互联网+太多、太快,有的地方,放着电子政务的新技术不利用,却不远万里异地设置警务站去“便民”——思维还停留在“互联网前时代”,究竟是互联网+不上,还是到现在还不习惯电子政务?

但不管什么原因,根本问题都是官员缺少做好公共服务的动力。唯有当社会监督成为鞭打懒政官员这头“慢牛”,以及惩治造假的有效激励力量,他们才会老老实实“干正事”。政务APP成了“逗你玩”的摆设,没有方便群众,官员们却一点都不着急,应该从群众监督方面反思。

广告

政府采购领域首个微信公众号。第一时间提供专业、权威、精准的政府采购政策解读、知识分享及招标采购信息,为政府采购各方参加人铺设一条信息高速通道,满足你随时随地的采购、生意需要。

政府采购信息网

政府采购信息网

意见反馈
反馈类型:
问题描述:
0/500
联系方式:
0/30
提交